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社區心理諮商及潛能發展中心 / 彰化師大社區心理諮商所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ommunity Counseling & Human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 NCUE community counseling clinic
放心與放手—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拔河
 從事青少年諮商輔導工作已多年,在我接觸過的家庭中,最常見的是母親帶著青少年孩子來到中心,請求諮商師好好輔導這位讓父母傷透腦筋的小孩。抱怨的內容不外是孩子拖延功課、不愛唸書、沉迷網咖、埋在漫畫書堆中…,父母不管使盡什麼法子都動不了孩子,衝突戰爭的結果換得的只是自己憤恨難熄的怒氣與孩子頑強不遜的態度與怨恨,不但親子間搞得水火不容、怒目相視,自己更是陷入精疲力竭、精神崩潰、焦慮憂鬱的情緒中…,更糟的是整個家庭處在極低的氣壓中,好像戰爭隨時都會爆發,誰也沒有辦法掌握…烏煙瘴氣就是這個家的氛圍。

案例【一】沉重的母子雕塑

陳自忠,國二學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是家族中的長孫,醫生家庭的父母對其賦予深切的期望,從小就為他安排各種課程學習,包括英文、心算、鋼琴、畫畫..,母親隨時隨伺在側全程服務,包括接送上下課,幫忙復習功課寫作業,督促才藝練習,為其選擇朋友,打點生活起居…,一刻不離開孩子。可惜孩子自小六開始就不聽話,抗議生活沒有樂趣,母親管太多,沒有自己空間…。親子間的戰爭一波接著一波,母親哭訴自己的用心不但得不到孩子的感激,還換來孩子的怨懟,孩子痛苦的抱怨自己快被學習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說人生沒有意義。母親要諮商員想法子馴服孩子為自己的前程努力,孩子則希望諮商師能改變母親對他的期望,放他一馬。諮商室中只見一對表情凝重的母子雕塑一動也不動地深陷在自己的痛苦裡。

案例【二】貓抓老鼠

李傑,小五學生,也是家中的長子,不愛念書,喜拖延功課,沒有學習動機,並且經常出現說謊或違規的行為。相對的,他有個成績好、很能自我照顧且聽話的妹妹。父母對他的功課表現與偏差行為感到苦惱不已。父親經常抱怨母親沒有把孩子帶好,母親則在父親的壓力下,將孩子跟得更緊,一刻不放鬆。可惜母親的緊迫盯人策略不但沒有讓孩子更努力或收斂其說謊違規的行為,相反地,孩子消極抗議的情形更嚴重。功課總是不到夜晚12點不完成,偷偷摸摸看漫畫、拿錢的行為之技巧更高超,只見母子間像「貓捉老鼠」、「警察捉小偷」,一個跟監一個防,一種詭異的氣氛與隨時被捕的火爆衝突彌漫整個家庭。

案例【三】冰凍了的少女

張藝華,高一學生,從小就受父母過度保護,少有與朋友獨自相處的機會,近來沉迷網路,最近更與網友偷偷出遊,失蹤三天,令焦急的父母受盡折磨與煎熬。然而即使父母在找到孩子後,孩子仍舊是不發一語,父母在自無計可施之下,乃帶其至中心接受輔導,希望諮商師能協助探察其心事,以稟告父母。這對父母表示因他們不放心孩子的交友過程,因此時常察看孩子的書信往來,偷聽孩子的電話,監察其上網資料,主要在保護孩子免於受害。可惜孩子卻厭惡父母對其隱私的侵犯,因此熱戰冷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後孩子逐漸變成一座冰雕澆熄火熱的父母,親子間的距離愈來愈遠,永無交集。

從以上三個典型的親子間拔河的案例來看,不難發現現代的父母與孩子的難為,每個人的痛苦聽起來都很有道理,雙方彼此的要求好像也不過份,但誰是誰非卻難判斷,親子間的情結到底要如何解開?親子間的掙扎與衝突要如何劃下句點?都是每個來談家庭希望尋求的解藥。身為一位諮商師,我將從「人在家庭中」的系統脈絡觀提供我的看法,期望為尋找出路的家庭供獻一點良方。
 

一、溝通是解開親子情結的良藥?
 

一旦談到人際衝突,就不難聽到他人告訴你要學習好好與孩子「溝通」。親子溝通技巧的訓練諸如傾聽、同理、情感與需求的表達等,都是父母效能訓練的重點之一。這些關心孩子,急於改變孩子的父母,在習得了這些溝通技巧後,便寄望親子間的互動能有所改善。他們盡其所能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並且忍住衝動表現耐心,和顏悅色地去接近孩子,目的在「孩子,請告訴我你要什麼,我們可以彼此商量!」。可惜的是父母熱切的逼近卻可能帶來衝突的逐漸升高,父母的殷勤關切卻換得孩子的冷漠與厭煩,溝通真的有效嗎?為何我們努力倡導或學習的溝通技能常常是事倍功半?甚或是反效果的呢?溝通真的是解開親子情結的良藥嗎?那可不!如果父母只是一昧的想與孩子溝通,卻不去注意孩子的反應,不去觀察自己的用力貼近,到底是讓孩子離的你愈遠呢?還是讓他的氣更旺?不要讓溝通變成苦口婆心的說教,不要讓溝通變成是一種嘮叨,更不要讓溝通變成一種壓迫!我常見急改善關係並瞭解孩子心裡世界的父母非常尊崇溝通技巧,他們用盡心思找盡機會要與孩子談話,他們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說出了自己情緒,他們的溝通技巧做的一級棒,可是孩子卻一臉厭煩與不耐,心中翻騰的卻是要為父母的情緒背負責任所感受到的受傷情緒。溝通不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可能更造成彼此間的裂痕與傷害!

從案例(一)可看到兩個不停表達各自內在情緒與需求的個體,卻仍舊是堅持己見沒有折衝的可能,他們在諮商室內不斷「溝通」,可是兩人卻都沒有看到自己已站穩不動的立場,所以溝通再多也無濟於事,只是被彼此的情緒所淹沒罷了!除非他們能認知到自己願意鬆動立場,衝突才可能有所緩和。案例(三)更看到父母急於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是沒有溝通,但即使父母再怎麼表達自己過去不當的舉動,也喚不回孩子的原諒,而父母愈是急於要求孩子的諒解,瞭解與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就愈是以冷漠無情的態度面對他們。這對父母沒有觀察到他們一向就是以這種方式不斷「逼近」孩子,讓孩子失去自我的空間,再如此下去,不但孩子不回應沉默的因應方式會持續,還可能再度離家!溝通沒有錯!但學習細心觀察與瞭解彼此的互動模式可能是更重要的!

二、「都是你的錯!」?

當父母帶著孩子來到諮商中心,家人總會陳述很多有關孩子的不當行為多麼令他們苦惱,諮商室中必定是罪責聲四起,孩子則是一臉憤恨不平的無辜表情。他們要諮商師「好好輔導」這個孩子,矯正孩子不當的行為與觀念,形塑成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孩子當然也不服氣,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的管教過於嚴厲,不通情理所造成,雙方各執己見,都在說:「這都是你的錯!」。到底是誰的錯?誰該為這一切負起責任呢?在乍聽父母所陳述的故事時,真的會覺得孩子很不應該,怎麼盡做些不守學生本份的事,令父母、老師煩惱傷心。但在細聽孩子所敘說的故事後,也會覺得孩子的「偏差」行為也不無道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確實有不妥之處。那誰該改變呢?其實說穿了,這一切的家庭問題與行為症狀都是大家共同創造出來的!彼此都有責任!雙方都要改變!人際行為是互補的,你進我就退,你口中說出的話就界定了我的位置,彼此的行為是相互依存,逃不出關係的!

案例(一)中,母親對孩子的要求與期盼愈深,孩子就愈是感到壓力,消極對抗的行為就愈嚴重,當孩子的反彈愈大,母親就更焦慮,要求相繼就更多,一場惡性循環的戰爭就這樣不斷上演。而案例(二)中,可以看到父母愈是對孩子跟監的緊,孩子就愈是提防得快躲得緊,說謊、欺騙的行為就層出不窮,而孩子變本加厲的「惡行」也讓多疑的父母更是一刻不敢放手,目光不肯移開。「你追我躲」的遊戲變成生活中的戲目。

案例(三)中的這對父母女,父母親的過度保護孩子變成對孩子個人界限的侵入,孩子受不了沒有自我空間的窒息,於是為了逃離父母的掌控,把自己封閉起來是其最容易選擇的做法,這種你愈是想衝破我的界限,我就愈是鎖得緊,我愈是鎖得緊,你的衝力就愈強的互動循環造成僵化難以更動的結構,於是大家都將精力耗在永無止盡的掙扎中。對於這一場場生活中的惡夢,我們永遠也找不出其起始點與終點,然而一家人卻沉浸在痛苦中挨日子。惟有體認到每個人對問題的形成都有貢獻,彼此都有責任,都需要有所改變,家庭結構才可能更動,生活劇本也才可能有所不同!

三、「孩子你是我的全世界!」

從上述三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父母與孩子間有著一種粘密如同雙胞胎般不可分的糾纏關係,特別是母子間的關係更是如此,其間的痛苦與掙扎是不難想像的。我看到很多母親幾乎將其所有的時間貢獻給了孩子,即便是職業婦女,孩子的種種仍舊佔據她整日的心思。她們在工作之餘,幾乎一整晚的時間都在陪孩子做功課,監督進度,與孩子在衝突的拉扯中度過,甚至陪孩子睡覺、上學…。她們抱怨再這樣繼續下去她們終究會「瘋掉」,可是她們的目光卻依然是一刻也不能從孩子身上移走!孩子是他們的全世界!也許是為了盡母職,也許是面子問題,更可能是為了完成個人的人生意義,於是便一頭栽進只有孩子的世界!這種與孩子間緊密的關係剝奪了父母與孩子各自的生活空間,父母無法放手讓孩子自由去,以留下精力創造自我,孩子也無法獨立自主、自我負責,發展自我,彼此就卡在這種糾纏的關係中不能自拔,不但雙方的成長均受到阻礙,更帶來彼此的束縛與怨懟。

母親,妳的世界絕對不是只有孩子,妳忘了孩子來臨前,妳與好友三姑六婆的痛快!妳的嗜好也並不是養孩子,也許是養狗!也別忘了妳曾與先生有過的甜蜜的兩人世界!妳那的容光換發與迷人的笑容那裡去了?

四、「那個乖巧的孩子那裡去了?」

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變了,以前那個乖巧的孩子不見了,孩子愈來愈不聽使喚,愈來愈不受教了!這確實是事實,孩子長大是會不一樣的!過去有效的管教方式用到長大了的孩子身上很可能是不管用的。父母權威的運用是要隨孩子的成長而有所修改,不能一昧地將孩子永遠視為是無法思考或思慮不周密的小小孩,只有順從與依附。孩子長大了就需要有發聲的機會與空間,父母需要聽到並給予尊重。因此孩子在學習獨立自主與自我負責的同時,為人父母也要學習放手與自我擴展,這是兩肇的人生功課!

孩子的爹娘啊!在你們照顧孩子的同時,請別忘了自我照顧,親子間的拔河衝突是正常家庭生命週期的過度現象,當有所體驗並找到不同於以往的互動方式,衝突必然就會迎刃而解!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
Voice Play
更換驗證碼